上周五外围市场出现大跌,美股重挫,油价暴跌4%,债市收益率集体上扬,分析师解读称美联储官员的鹰派讲话和欧洲央行令人失望的表态是市场崩溃的“罪魁祸首”。
再结合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会前后Dudley和Fischer的发言,美联储的态度似乎开始偏向鹰派,而美国经济数据表现其实并不算强劲。
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背后,市场关于“流动性拐点”的论调也此起彼伏,周五的市场震荡真的是货币政策长周期转折点到来的标志?还是只是央行宽松路上的一次短暂调整?
正方
周六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师熊义明一语惊人,他认为,我们可能正站在全球流动性的拐点上:
尽管非农及PMI等数据不及预期,但联储不改鹰派基调,欧央行表示不需要更多宽松,中国央行也维持中性。
这些变化和G20公报的政策基调完全一致:即降低货币政策权重,增加财政政策权重。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可能在各国货币政策实践中逐步体现,加之货币政策空间受限与负面效应逐步显现,这样来看,我们可能已经处在一个全球流动性的拐点上。考虑到全球资产对流动性的高度依赖,在享受资产轮动盛宴同时,我们或许需要多关注一点风险。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也站在同一立场。他表示,全球货币政策正处在拐点上,上周欧央行进一步表示了不进一步宽松的意图,而美联储“王者归来”或快于预期,国内政策的拐点也不期而至:
全球央行在2016年同步修正宽松边界,全球货币政策拐点在本年内“不期而遇”的到来。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的需求高热和去杠杆政策也同步到来。
海外政策、国内基本面、国内政策等三大方面均不支持债市收益率下行,投资者应当认识到全球央行态度的转变和后续过度加杠杆操作的巨大风险,回归理性投资,防范债市“陷阱”风险。
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则从库存周期的角度来分析,他认为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正处于一轮周期末端。从需求-库存关系看,美国有较大概率进入库存震荡上行期,并对应利率上行周期。除了美国,目前多数经济体都处于产出缺口收窄期,从本质上说,利率是随着这一过程上行。
全球低利率周期均在结束前夜,资产定价逻辑需要有一个转换。其实美国国债收益率的逻辑与中国长端利率逻辑有点类似,一轮全球低利率周期正在结束前夜。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视角从资产定价分母角度(流动性)转向分子(增长)和估值(风险收益比),而不应停留上一阶段的逻辑惯性中。
兴业证券宏观分析师王涵团队还注意到这波国债收益率反弹的不同寻常之处,这背后可能反映出市场逻辑已经发生改变:
1)全球利率的拐点:与去年10月美加息预期不同,近期美、欧、日国债收益率同时出现明显上升,指向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担忧不仅限于美国。
2)美国利率曲线隐含的信号:和去年10月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不同,当前美债曲线陡峭化趋势明显,这也解释了长久期资产价格相对更为剧烈的反应。
总的来看,此次加息预期下,债券收益率反弹表现出与以往明显不同,反映出市场对中长期利率走势的预期可能正在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