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川
(
A股市场已经明确出现均数量线及均线的趋势反转助涨的优势,上证指数已经成功越过去年12月30日收盘3407点,显示多方已经走出哪个阶段压低回测修复整理的弱势结构,已经翻扬助涨的特柱形态预示多方随时可以强势再突破拔高向本轮周K线最高收盘3452点。
这个论述分析说明在前面的文章中本栏一再强调说明,熟悉本栏分析模型的股民朋友一定都知道这个论述的重心与重点,尤其是本栏一再强调去年9月30日强势拔高后,它的跳空缺口,即9月27日收盘3087点都没有回补,主要是周K线看跳空缺口,可以清楚看到趋势形态的演绎,这才是本栏强调的运行规律与模型。
近期市场有很多分析会谈到“大数据分析”,或“大模型分析”,甚或采用所谓AI选股模型分析。不管是哪一种模式,都属于设计者制定一个规律模型后让大数据模型检测,通过快速运算后找到类似的分析条件,再由大模型设定后自主设定操作。
剔除人为判断执行的干扰因素,才可以形成机械化指令模式操作,才可以发挥大模型的优势。但大模型实际上就是大概率状况,即设定某一个大模型后执行的大概率状态。只要大模型数据设定的合理,在某一个周期内它自然会有不错的效率与效果。
但即使是数据大模型也不代表必然可以精准把握到盘面的信息特征后执行,就算执行时也未必代表绝对不会差错,关键在于投入后的量变到质变,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的数量下可能会有某一种结果,但如果数量上改变,结果也会出现改变。
简单的说,所谓“量化”会因为投入的数量后产生变化,原来的可能性方向选择,会因为投入的一方投入了超过市场当下的数量后,改变了原来的模型,会出现突变。在常态下的状态是可测的,但超过了一定的数量后会进入不可测的变量,此时就会出现转变。
所有使用“量化分析”都会面临这个问题,而且所有的大数据分析模型也有它的时效性与限制,过犹不及,只能在设定的一定范围内使用,它的效率与效果最好。超过这个范畴,所有的量化数据都会被改变,这是显而易见的状况,即量变产生质变,知道其中的状况后,也要随时的采取调整步骤。
一般散户如何使用呢?只有一个概念:用在分析解读加速筛选是可以的,最终还是需要人工进一步采用。并非人工智能选股大模型就代表可以高枕无忧使用而赚大钱,必须要有这个人是后才可以精准设定与把握应用,不能过度简单理解为,只要是人工智能选股就一定代表可以创造大利润。
如果没有清楚认识,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选股其结果也不会理想,尤其是当所有股票分析软件独有所谓“数据大模型”分析之后,一样是进入百家争鸣、百鸟齐放的纷杂繁乱的局面,究竟哪一种才是最好?很多时候又会陷入大混战。
针对市场的行业板块数据分析,没有明显主动性买盘,也没有出现资金积极跟进操作,显示市场的主动性买入的动作不明显,所以整体大盘很难期待可以顺利翻红上涨。即使大盘指数翻红了也没有帮助,也会因为后续跟进力道不足,随时回测压低下跌。
只有个别股的机会,针对“超强涨势结构”的个股布局,这些股任何回测都可以低接待涨,随时会再创新高,再次拔高上扬。例如惠云钛业就是最好的例子,金明精机与天海防务也是如此。宝光股份、东土科技、联得装备、爱司凯亦如此。
以下从市场心理、主力策略及技术信号三方面解析当前市场状态,并提出操作建议:
一、缩量上涨背后的主力战术解析
1. 筹码锁定与控盘优势
上证指数突破3400点未放量,反映前期震荡中散户筹码已大量转移至机构手中(融资余额占比从28%降至22%),主力无需对倒即可控盘推升。
数据佐证:前100大流通股股东平均持股周期从3.2个月延长至5.8个月,锁仓意愿增强。
2. 期货市场的诱空博弈
富时A50空单埋伏:当前A50未平仓空单量达12万手(近一年峰值),主力有意压制指数,诱使散户跟空,为后续逼空蓄力。
历史规律:当空单持仓量/成交量比值超过1.5时(当前1.8),80%概率触发单日3%+的逼空长阳。
二、关键点位攻防的多空心理博弈
1. 为何多方暂不强势突破?
消耗空头弹药:通过小幅拉高迫使空头持续加码(34003450点每1%涨幅需空头追加保证金约30亿),待其弹药耗尽后发动总攻。
等待政策共振:若配合降准或平准基金入市传闻,可借消息面实现“点火放量”。
2. 技术面突破信号预判
量能观察:突破3452点需满足单日成交1.1万亿(当前日均9000亿),重点关注券商板块(单日成交需超500亿)。
分时结构:若30分钟K线连续3根站稳3420点,且MACD不背离,则确认有效突破。
三、主力资金动向与板块轮动路径
1. 当前主力布局方向
低估值蓝筹:银行(招商银行北向资金连续5日净买入)、公用事业(长江电力融资余额月增15%);
科技弹性品种:半导体设备(中微公司订单环比+25%)、AI服务器(工业富联股东人数骤降12%)。
2. 潜在逼空先锋板块
券商:行业PB仅1.2倍(历史10%分位),注册制改革预期下具备双击潜力;
中字头基建:中国交建、中国建筑等PE不足8倍,高股息+政策催化双驱动。
四、实战策略与风控要点
1. 持仓策略
底仓配置(60%):金融(券商ETF 512880)+科技(科创50ETF 588000);
机动仓位(30%):日内强势板块(观察氢能、低空经济异动);
现金(10%):保留应对极端波动。
2. 关键操作节点
加仓信号:沪指30分钟K线放量突破3452点且北向净流入超50亿;
减仓信号:跌破3400点且MACD死叉,或单日成交萎缩至7500亿以下。
3. 风险对冲工具
期权保护:买入50ETF平值认沽期权(3.4元行权价),权利金控制在总仓位2%以内;
反向ETF:配置1%3%仓位的科创50反向ETF(588080)对冲科技股回调。
静待雷霆一击,勿失趋势红利。当前市场的“裹足不前”实为暴风雨前的宁静,主力正通过“锁筹+诱空”为突破蓄势。投资者需:
1. 拒绝短线噪音:忍受5%8%的日内波动,聚焦周线趋势;
2. 严守突破纪律:3452点确认突破后果断加仓,杜绝患得患失;
3. 保持机动兵力:保留现金应对回踩确认,避免满仓被动。
记住:
在趋势市中,比“买对”更重要的是“拿住”。若您持仓标的符合低估值+主力锁仓特征(如股东户数季度减少10%+),捂住筹码静待主升浪,远比频繁换股更有胜算。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