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盘论市】缩量回测3335点,力守力撑力图反击

陈少川



务必注意从2025年3月21日这一天的压低走势,主要是持续缩量。

所谓缩量的对比与比较,市场习惯用目测方式说明,所谓目测,是用看的来认定,这个模式也没有不可以,主要差异在于趋势的方向解读。

所谓缩量,【麦氏理论】做了三个部份条件状况的分类,这个模式用在个股上一样都可以,这个符合“同理可证、同理可用”。

所有分析必须符合三个要件:“言之有物、有理有据、有图有真相”。

如果没有这三个要件,或是缺一缺二,都不完整,因为所有分析必须依照有效的数据解读,即依照盘面上的数据分析,才是最好的,最完整的分析。

【麦氏理论】强调量潮的分析首重“量潮趋势”分析,所谓量潮趋势,实际上只有两种:一是涨势量潮,二是跌势量潮。

在这两种量能潮的演变中,任何缩减量都必须放在量潮趋势解读,例如“涨势中,任何缩量回测是为了再上涨”、“涨势中任何增量上涨视为回升上扬”。

反过来,“跌势中,任何缩量视为了再下跌”、“跌势中任何增量反弹都是为了再下跌”

这两种分析模式是【麦氏理论】解读量潮的重心,也是有别于市场分析量潮的差异,可惜的很多人不明究里,经常随意讲解成交量的增减,以为这样的说明就对,其实是大错特错。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先确定量潮趋势,以目前的量潮趋势分析,均数量线的趋势还是上涨,所以近期的缩量属于涨势中的第一种状况,所以缩量低接等待上涨是最好的操作模式。

究竟回测缩量的“回测”是回测多深?“缩量”是缩多少量为“缩量”?

全市场有关量潮增减的分析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定义,都是自由心证,更重要的是即使有所依据的分析,也不完全代表这样的分析就是“正确”,或可以准确解读盘势的演变。

所以,有规律模式特征模式的分析解读是基础,但无法确认这样的方式就是最终的答案。很多时候,事实结果与推演不完全一样,这是常态。

即分析本身是针对数据分析,但数据给予的状况解读是每一个人的“自我认定”。不管这个过程中有多少的客观充份,在确认分析方向时都是主观的决定。

并非这个“资金认定”的“主观”决定就不客观,它有可能接近客观,但最后结果可能不趋向或趋近客观。正因为这样,所以最难取得共识的分析,而且所有的分析都没有说明它的“时间周期有效性”,很多时候在有效的时间周期内,这个分析说明是有效的,超过了有效期后,分析也可以完全无效。

一般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分析的有效性大致上再3~5~8天,超过8天之后的所有分析的成功率有效性都会偏低。更重要的是:超过20天以上的所有分析,都不可能百分百准确,超过40天周期更不可能准确。

简单的说:所有分析都不可能“准确”,所以从来就没有“准确的分析”。如果最后结果与分析吻合,不代表分析就“正确”,而是客观事实分析趋近于事实,或接近事实,所以与结果吻合。

本栏的观点看法认为:“所有分析都是主观分析”,所有分析也都是个人的依据模式解读,可以是掌握数据分析,也可以是随时分析,更可以是用“感觉分析”。用感觉分析未必就一定错,很多时候事实结果与推导论述分析判断未必有关联,这就是股票分析最吊诡部份,即使所谓财金专家,到股市操作,未必代表他的操作效率就一定很好。

因此,股市没有专家,只有赢家与输家。即使是赢家,也可能目前这个阶段是“赢家”,过了一段时间后也可能成为输家。赢家与输家经常是轮流扮演,从来就没有人可以永远持续是赢家。

所以今天的赢家,可能是明天的输家;今天的输家,也可以是明天的赢家。

要如何成为“持续的赢家”呢?只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长期长效的操作模式,以一个固定模式长期应用后得到的结果,才可以确认是赢家。

很多基本面操作者可能买进去后就一路下跌,但他以基本面操作,长期持股,经过3~5年后,原来的亏损转为盈利,这样的操作视为“长期投入的价值投资”,合理吗?

当然不合理,基本面的操作不都是如此吗?

也有一种基本面分析选择的是成长性的行业为主投入,言下之意是因为研究行业基本面后投入,最后获利赚大钱。

话虽如此,但在当时,即使采用基本面选择成长性行业投入,是不是代表他就一定赚大钱?

例如以美国高科技英伟达(NVIDIA)为例,2012年时他还要来拜会雷军,到如今这个企业已经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

在2010年之前,有很多类似的公司选择,谁能真正认定与确认就是这一家公司会大幅度成长呢?

显然,当时一样有很多选择,也许选择十只类似的个股,最后只有这一家暴涨。只要一家暴涨就会获利爆棚,它可以盖掉其它九只股投资失败,但多数分析只会谈成功的。

所有成功投资的个股都会成为表扬的标的,但在同一个时期同时存在百多家类似的公司,最后结果只有这一家成功发展,其它99家都倒闭,也许您正好选到倒闭的一家。

同样的投资模式,成功获利,其中还是有运气的充份存在,并非每一个都可以成功。

最后的选择证明,技术分析才是最贴近当下状况的分析,可惜的是——技术分析涵盖面太大太广,更偏重在操作的心理情绪状况演变,如何更完整的掌握市场操作心里?这确实非常困难。

通过AI设定一个规律模式后采取机械式的操作,经过3~5年后才可以看出真的的效率与结果,这个部份正如“幻方量化”,一开始的时候未必它的量化效率会有多大投资效益。经过不断的调整后,后来的效率与效果非常好,创造了很高的效益,所以它成功了。

这个模式并非人人可以模仿,也不是人人可以做到,但很多人开口闭口就说这是“量化分析”。实际状况如何?谁都不知道?因为重点在于“设定的分析模式”,以及最后“执行的结果”,并非只要喊出“量化”选股就代表一定可以获利赚钱。

采用【麦氏理论】设定的模式进行“量化分析”,周三属于“缩量修整量能不足拉不起来”的特征,没有后续的增量就无法构建有利的持续性上涨。

采用【麦氏理论】设定的“三点一项”周三属于“低开高走走平压低”的特征,一旦缩量就会持续回测低位支撑。这样的形态一旦压低,会引发不稳定筹码后来的释放造成下跌。

所幸因为缩量所以下跌幅度不大,多方也可以在其后作价拉高,降低跌势与跌幅。

回到日K线分析解读,持续缩量会进一步出现量压扩大下跌,到周四收周K线,多方必须强势拔高,否则就会一再压低回测,尤其是从2025年2月7日运行完成40天后,自然而然的压低下跌就会出现,务必注意周三后的转变,本周收周K线时是一次变数,敬请关注!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