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盘】涨势中缩量站稳3336点,创新低量反击上涨

陈少川

【麦氏理论】认为,在涨势中,任何缩量回测通常是为了后续的上涨蓄势。例如,当市场处于上升趋势时,若出现成交量逐渐萎缩的回调整理行情,往往是多头力量在积蓄能量,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次发起进攻的信号。

沪市上证指数从去年9月24日放大量上涨至今,125个交易日,换手率达到151.88%,平均值3345点。周三收盘330点,略高于均值之上,若不是尾盘强势拉高作收,午盘14点44分还在3344点,显然最后时间段拉高是刻意拔高手法,为何要如此呢?

依据周三沪市金额4117亿元测算,是从去年9月24日上涨以来最低的一次,是125个交易日以来缩到最低量的一次,后续若持续缩量会继续再创新低。对比价格点位,去年9月24日当天收盘2863点,与足足涨了487点,涨幅17.01%,但周三的成交金额少了311亿元,比率达到7.02%缩量,价与量的差异非常明显,显示这一轮的回测缩量速度与频率都超过市场预期。

近期市场在3336点附近争夺,正好是2024年9月30日的收盘点位,等于多方的交战范围已经垫高到这一天为准。如果以这一天成交量换手率统计也达到147.38%。对比两个段落的换手率都超过138.2%,显示沪市已经达到全面总换手的水平,此时的缩量是在上升周期内的回测,意谓缩量是筹码有效的锁定与沉淀。

均数量线的趋势依然保持上涨,这种缩量回测大概率是为了后续的上涨做准备。所以,周三的缩量不排除是这个阶段先蹲后跳的量潮特征,也意谓多方俱备随时反击的结构态势。周四是本周最后一个交易日,收K线的特征解读,多方俱有强势作价拔高的能力,而且本周是“周K线跨月收盘”,可以认定周四应该要强行作价拔高。

虽然周三缩量的演绎结果让市场失望,但多头的涨势结构没有改变,最后的结果应该会比市场体认感受更好。本栏的观点人为,周四不排除大盘权值权重板块会启动,尤其是证券板块应该会在这里展现它作为证券主体的作用才对,不妨关注。

同样相反的状况,跌势量潮趋势下跌中,缩量则往往是为了再下跌。如果市场处于下跌趋势,成交量的缩减通常意谓着市场的抛压减轻或掩饰等待时机,同时也反映出多头力量的不足,后续继续下跌的可能性较大。当指数连续多日下跌且成交量不断萎缩时,说明市场的下跌动能仍在延续,短期内难以出现有力的反弹。

这样的结构确认后,本栏认为,周四多方也可以先压低后再拔高,主要在于清洗浮筹。有没有可能先拉高再杀跌呢?这个可能性也是存在,但概率上以前者的可能性更大,最终结果如何?无法事前确确说明,主要是在于【麦氏理论】杀跌的“三个指标”都偏弱,尚未构成向上交叉助涨。还需要到下周三后才会逐步明朗。除非是周四指数强势拔高越过3408点以上,构建明细的量增价涨形态,多方的涨势将会立即转强。

这个可能性不是没有,而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整体盘势的作用与功能,这样的结果必须出现一次强而有力的消息面号召。眼下一切都如此平静,市场感受不到有立即的类似超级大利好的激发,所以也只能静观其变。用一句话形容——每逢大事必有静气,这一刻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也可能在其后风起云涌,不放留意。

时间周期的有效性在短期内演变,【麦氏理论】认为分析的有效性大致在3~5~8天,超过8天之后的所有分析的成功率有效性都会偏低。在短期内,市场的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消息面、资金面、投资者情绪等,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较大,因此短期的分析预测难度相对较高,需要投资者更加关注市场的实时动态和短期的技术指标变化。

中期趋势的分析相对较为稳定,其有效性一般在几周到几个月之间。通过观察周K线、月K线等中期技术指标,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的中期走势。例如,周K线的均线系统、成交量变化等指标能够反映出市场的中期趋势方向和力度,为投资者提供中期的操作依据。

长期趋势的稳定性较高,其有效性通常在几个月甚至几年以上。长期投资者更应关注市场的基本面因素,如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趋势、公司的长期竞争力等,这些因素对股票的长期价值和走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长期趋势的形成和演变也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和验证,投资者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和定力。

【麦氏理论】认为,缩量回测是趋势的试金石而非终点,若您选择的标的符合“低估值+高景气”模型,捂住筹码等待量能回归,时间将赋予您应有的回报。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