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盘】10日均线趋势助涨,回测支撑低接待涨

陈少川

本栏一再强调,要针对不同的个股进行不同解读方式,但操作方式只有及时发现一种,最好的操作方式在于“均数量线及均线”的趋势解读,针对股价的涨跌可以应用短天期为主的RSI,然后进一步用KDJ指标观察涨跌的稳定性,最终趋势的演绎要用MACD解读。

“针对不同时空背景选择分析方法”,恰恰是【麦氏理论】“实战性”的核心——分析工具本身没有优劣,能否在“对的时间用对的方法”,才是操作成败的关键。

结合“周线为主”,加上“日线均量线及均线”,用在“四倍数战法” 的逻辑,可以将其拆解为“趋势判断—时机捕捉—风险控管” 的完整操作体系,尤其在个股启动阶段,这套框架能显著提升决策效率。

一、“周线为主”:定方向,锚定中长期趋势的 “锚点”

【麦氏理论】强调 “周线定趋势”,核心是通过周线级别的均量线(20~40 周)和均线(20~40 周),过滤日线级别的短期噪音,找到 “确定性更高的趋势方向”:

周均量线的意义:20 周均量线代表“中期资金的平均活跃度”,40周均量线代表“长期资金的承接力”。若20周均量线持续站上 40周均量线(即“量潮多头排列”),说明“中长期资金在持续进场”,此时日线的回调更可能是“洗盘”而非“反转”。

例如某股周线20周均量线从40周均量线下方向上穿越,且周K线站稳20周均线,说明 “中长期趋势启动”,日线的短期波动可忽略。

周线的“时空优势”:周线涵盖5个交易日,能过滤单日突发消息的干扰,更真实反映资金的“持续意图”。

对个股而言“周线突破前高+量能放大”的信号,比日线突破的可靠性高3~5倍——这是“大资金布局”与 “散户短期炒作” 的本质区别。

二、日线 “均量线+均线”:抓细节,捕捉短期启动的“临界点”在周线定方向的基础上,日线的均量线(10 日、20 日、40 日)和均线(10日、20日、40日)用于“精确定位启动时机”,核心是找到 “量价共振” 的临界点。

启动前的 “量能铺垫”:个股启动前,往往会经历 “10 日均量线先上穿 20 日均量线,随后 20 日均量线上穿 40 日均量线” 的过程,即“量潮由短及长共振”。说明 “短期资金先活跃,随后中期资金跟进”,筹码在低位完成充分换手,总换手达 200% 以上,上涨阻力减小。

【麦氏理论】的核心不是僵化的 “均量线/均线参数”,而是 “量价关系随时空变化的规律”:周线定 “势”(大方向),日线抓 “机”(启动点),四倍数测 “力”(资金强度)。

对投资者而言,关键是理解 “不同工具的适用边界”——周线解决 “要不要做”,日线解决 “何时做”,四倍数解决 “做多少”。三者结合,既能避免 “因短期波动错失趋势”,也能防止 “因盲目追高踩中陷阱”,这正是 “针对不同时空背景设定模式” 的终极意义。

每一只个股的“生辰八字”都不同,这是它原生的基础条件造成的,但在外来因素条件影响与干扰之下,会出现有别于过去的涨跌演绎,说明真正起到涨跌的变数是来自于外来的影响力,如何解构外力影响是所有分析的根本,但它绝对不是一成不变,或是一个模式可以用到底。

【麦氏理论】试图建立一条标准化模式解读所有个股的演绎变动,确实可以做到类似的运行与演变。其中“均数量线及均线”是最基础的根本,然后采取“启动量的关键K线测算区域介入者的成本与筹码数量”,只要选择在股价回测时低于介入者成本买入,您获利的概率就会大增。

无论如何都必须先从短线启动,采取【麦氏理论】设定的6~10~40 RSI对比10日均线的涨跌趋向,只要20~40日均线趋势一样构建涨势,任何时刻都可以采取“低接待涨”或“跟进操作”的方式进行,即【麦氏理论】提出“守株待兔”及“短兵相接”跟进操作,这样就可以时时刻刻贴近盘面涨跌演变,不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