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川 (
对于股票市场的判断,是否需要符合"趋势自我强化"的理论呢?这个一定是见仁见智,但需在周五开盘后2小时内验证量能,若实现放量突破,8月首周有望形成"开门红"效应,反之则需警惕月线级别的回调修正。
建议结合当日新闻面的影响,尤其是中美政策动态调整策略,都会攸关后面的走势,更重要是香港稳定币实施的演变,会牵动市场多少资金效应呢?预计午盘后大致上的变化都会逐步确认,务必随时注意这个演变。
从市场运行的内在逻辑来看,周K线跨月收官时的 “强势拔高” 并非偶然,而是趋势惯性、资金行为与市场心理共振的必然结果。
这种看似 “不可能” 的突破走势,实则藏着可追溯的底层逻辑:
一、趋势的本质——资金共识的自我强化
趋势的核心是 “资金持续选择的方向”,当周 K 线已呈现上涨态势,前四个交易日多方占据主导,意味着市场已形成 “买入比卖出更安全” 的共识。这种共识会在周五,周线收官日被进一步强化:
踏空资金的补仓冲动:对于月初犹豫未入场的资金,如险资、公募新基金,若周线大概率收阳会担心错失跨月行情,倾向于在最后一个交易日加仓,形成 “抢筹效应”。
持仓资金的惜售心理:已持仓的投资者在趋势明确时,更愿意等待更高点位再兑现收益,导致抛压减少,轻微买盘即可推动指数上行。
技术派的跟风入场:当指数接近前高时,技术分析派会将 “周线收在高位” 视为趋势延续的信号,进而加入做多阵营,形成 “趋势→信号→资金→趋势强化” 的闭环。
举例2023年7月最后一周,沪指前四个交易日微涨 1.2%,周五在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120亿元的推动下,直接放量上涨2.1%,周线以最高点收官——这正是资金共识自我强化的典型案例。
二、跨月资金的 “时间窗口效应”
月末周五的特殊时间节点,会触发三类资金的规律性动作,成为 “强势拔高” 的重要推手:
机构调仓的 “窗口效应”:公募基金、保险等机构通常在月末调整持仓结构,若当月整体行情向好,会倾向于 “抬升净值”—— 通过拉升重仓股让月末净值更好看,这种行为在周线收官日会更集中。
短期资金的 “跨月博弈”:游资、量化资金等短期交易者,会利用 “跨月政策预期”(如月初可能释放的利好)提前布局,周五的拉升本质是对 8 月行情的 “提前定价”。
杠杆资金的 “风险偏好切换”:融资客在周线明确上涨后,会倾向于在周五增加仓位(避免周末持仓风险),2024 年 7 月最后一个周五,两市融资余额单日增加 85 亿元,恰好对应沪指 1.5% 的涨幅。
这些资金行为叠加,使得月末周五的成交量往往较前几日放大 10%-20%,为 “以量破价” 提供了流动性基础。
三、“看似不可能” 的突破:市场永远在打破认知边界
投资者常觉得 “突破前高” 不可能,本质是 “线性思维” 对市场的误判。市场的魅力在于,当多数人认为 “涨幅已大、该回调” 时,趋势的惯性会推动行情走向极端:
“不可能” 的本质是 “分歧”:当市场对 “能否突破” 存在巨大分歧时,反而容易出现突破 —— 因为空头的 “止损盘”(被迫平仓)和多头的 “追涨盘” 会形成合力。
2021 年 2 月,沪指在 3600 点附近争议巨大,多数人认为 “春节前应回调”,但最终在北向资金持续流入下,周线以 3731 点(阶段新高)收官。
趋势的 “加速度” 特征:当趋势从 “缓涨” 进入 “加速” 阶段,往往会突破所有技术阻力位。这就像一辆加速的汽车,不会因为 “前方有障碍” 就突然停下,反而会凭借惯性冲过障碍 —— 资金的持续流入就是趋势的 “加速度”。
历史上,2019 年 6 月、2020 年 11 月、2022 年 12 月的跨月周线收官,都出现过 “看似不可能” 的突破,核心原因正是趋势一旦形成,其惯性会远超多数人的预期。
从周五盘面分析,没有出现明显的的“加码拉抬”,自然不可能出现资金推动股价上涨的动作,所以不能期待可以如此这般的“垫高成本”上扬。个股差异比较大,但就整体来说,没有明显的增量资金,就无法构建有利的涨势结构,即使出现强势拔高股价动作,也只是短暂的变动而已,并非可以构成强而有力的上涨再上涨。
周K线无法构建强势拔高越过上周收盘也无所谓,下周形成主要涨势即可,不影响主要的涨势结构即可。本栏依然坚守趋势上涨的判断,只要涨势依旧,短期的调整变动不受影响,那就应该继续看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