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川 (
周末收周K线,对整体大盘影响甚大,周五会如何收盘?它几乎决定了下周行情的走势。
以上证指数为例,接近去年10月8日最高3674点附近,该不该修整震荡?是关前震荡呢?还是越过之后再回测?这两种特征对多方来说究竟哪一种才是利大于弊?
本栏认为:去年的高点,如果以换手率解读,早已经全面总换手,从统计分析,不存在任何影响才对。
总换手一轮之后意谓多方已经全面换筹,不再有影响,但它仍存在心理影响,即临近或接近前高,自然会重新“经验的再生与经历的浮现”,所以当然会有一定的心理关卡感受。
本栏的统计认为已经全面换手,但不排除一定有投资者在当时套牢后至今都没有卖出。
统计一定有例外,所以例外允许是常态,但分析无法细化解读每一个持股者,只能采取大概率说明,这样的分析模型更俱有参考性。
无法细化当然也无法解释其中的利弊特征,不可能因为极少数的状况而忽略绝大多数的偏向。
抓大放小是常态,以大局为重是分析的重心,即使再细分也都不可能排除任何细微的状况发生,所以只能针对有可能的状况说明,至于例外的部份,实际上影响甚微,可以忽略不计。
本栏认为最大的影响在成交量,但成交量不是千篇一律,也不是一成不变。【麦氏理论】认为“今日的大量会成为它日量压而助跌”,反过来,“今日的小量会形成日后的量撑而助涨”,这是两种量潮的推导论述分析判断。
必须要注意的是“今日”,不是指“今日”而已,而是从大小量起涨起跌增减量说起,依据时间周期的设定推演,在阶段性增减量中测算其中演变。
【麦氏理论】认为“最有效的时间周期在20天内”,“最有作业里的时间周期在40天内”,所以时间周期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必须要深刻理解与认识这个问题,才可以更好的判断增减量演变的影响。
例如这一轮增量是从2025年6月24日开始,但不能排除更早之前的4月7日重挫下跌大成交量。甚至于今年2月7日增量之后的这一段落成交量演变也不能忽视。
每一段增减量都会对后面产生一定的变数,但没有人可以完整正确提前解读其中增减量的演绎变动。即使形成一定的模型解读分析,也未必可以很好完整说明其中的变动关系。
简单的说,量有其影响条件与状况,但也不完全就会造成或构成“必然性”的影响。有它的关联性与作用,但无法准确说明其中的状况是什么?
通常是:事后回头检视,都可以清楚说明其中的演变关系,但在演变过程中完全不可能提前说明倾向性与必然性演变。
这就是股市最迷人的地方,有一定的可能变数存在,也可能是完全没有任何作用与关联性,谁能说得准呢?
【麦氏理论】认为“量不量有关系”,但即使是“量与量,可能有关系”,也可能完全没有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实际上存在的关系一定是“横向区域的筹码与陈本差异”而已。
采取区域量的增减演变,加上筹码换手比率关系与关联解读,只有一种方式是可以战胜其它对手参与者,即您的成本更低于整体市场的介入者。
举例利德曼(300289)在8月1~7日的5个交易日中换手率达到119.33%,平均成本加权测算在9.10元。转成60分钟K线测算也都基本如此。但周五强势拔高,介入者有很高的利润,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追高买进。
如果将统计时间设定在8月1~6日的16个小时内状况,成本在9.13元,换手率97.62%,此时回到8月6日最后一个小时比较,当天收盘8.14元,介入者亏损接近1元,比率10.84%,只要介入者不放弃筹码就会护盘。
这是最简单的“心理操作判断”,也可以视为“将心比心”的判断方式,也是最好的“见缝插针”方式,这样的分析解读才是最好的分析模型与方式,您说是吗?
当然,周四涨停,周五再涨停,正好抓到两只涨停,例如超过45%,这就是最好的操作模型与选择,您说对吗?
不是每一只股都会如此这般规律,每一只股都有它不同的介入者操作模式,如何进一步细化解读炒作者的心理心态与操作情绪?这个要看您的操作修为,很多时候是无法简单说明。
当达不到这个高度,说了也未必能讲清楚,但总是在行情走出来以后才会说“早知道就跟进操作”,就如彩票开奖以后才知道原来就是这几个号码,任何的“早知道”都没有意义,您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