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盘轮式】逐步推升碎步上涨,向3674点推进挑战

陈少川

股市操作的论述非常深刻,触及了许多散户投资者常见的认知误区和操作陷阱。以下是对您核心观点的总结、分析和一些延伸思考。

核心观点总结:

1. 反对“确认上涨”的模糊性: “确认上涨”是一个事后才能清晰定义的状态,事前难以精准判断。依赖这种感觉容易错失良机或追高。

2.  批判“预测压力位”的错误:

涨势无压力: 在强劲上涨趋势中,资金持续涌入会不断突破所谓的“压力位”,昨天的“高点”常成为今天的“低点”。

正确做法: 应关注低位支撑,寻找回调买入机会,而非预测高点。

3.  批判“恐高症”的错误:

“高”是相对的: 在趋势中,无法预知顶部在哪里。过早卖出(因“恐高”)可能导致永久性丢失筹码,错失后续涨幅。

需要“追高”: 在确认的上升趋势中,为了参与行情,有时必须“追高”买入。

4.  彻底否定市场预测(尤其点名波浪理论):

不可预测性: 市场走势(涨跌终点)本质上无法预测。任何预测后市的理论(特别是波浪理论)都被认为是错误且无效的。

波浪理论批判: 强调波浪理论缺乏成为“理论”的科学基础(不可证伪、无统一标准),且市场历史走势从未简单重复,人的行为和心理差异导致模式无法套用。

5.  市场博弈的本质与分析的困境:

未知对手: 投资者面对的是未知的、多样化的对手(主力、机构、散户群体),其成本、资金规模、意图完全不明。

分析的核心: 最终只能聚焦于量价关系本身,因为资金流动(量)驱动价格(价)变动,而筹码的锁定与释放是核心,但难以精确分析。

6.  有效的操作之道:

模式化、一致性: 采用一套长期有效、经过验证的、模式化的操作体系(如您提到的基于2040日均线/均量线的趋势判断)。

追求特定周期效益: 在特定的时间框架内追求稳定收益。

主观决策: 即使有客观分析工具,最终的买卖决策必然是主观判断(“自由心证”)。

7.  “有效”的检验标准: 一个操作模式的好坏,唯一检验标准是它能否在实践中持续带来利润(效益)。逻辑再完美,不能赚钱的模式就是无效的。

8.  对散户“跟庄”幻想的批判: 认为绝大多数散户幻想跟庄赚钱是不切实际的,实际情况是赚钱者甚少。

针对周一的A股市场分析解读,必须注意的是第一个15分钟K线明显大幅度增量,增量的水平达到今年4月7日直接掼压时候的大量。那一天是直掼而下的价格破坏,属于止损时主动买盘护守介入,正因为买盘进场后才会止跌。

如果没有买盘低位买入,还真不知道会跌到哪里?这就是典型的“重挫低位低量低接”,筹码有效换手后反转上扬,对比其后的涨势可以证明。

不管其后的上涨是哪一种板块的带动,总之,上证指数是上涨,但深证成指没有回到4月3日当天的收盘,所以整体A股走势始终是集中在沪市为主,当然是银行板块的功劳,或是大盘权值权重板块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政策性买盘的投入,毫无疑问就是护盘的作用。

一而再、再而三的护盘后,筹码会渐渐的集中,稳定性就会出现。这个买盘是不是来自于所谓“国家主权基金”的杰作呢?对于市场分析来说,从哪里投入的资金不是重点,这样是有资金进场。

持续不断地资金进场后,但上周五再次放量,符合前面本栏分析时提到的概念,先从6月24日小幅度增量,这就是典型的“投石问路”,当然也是最好的“仙人指路”,或“仙人问路”。出现这个特征之后再逐步增量形成区域量的有效修整,再到放大量启动涨势。

周一的再增量,尤其是第一个15分钟K线的增量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是典型的以量破价,形成大量推动上涨,也说明后续会有源源不断的场外增量资金进场,形成一轮又一轮,一圈又一圈的涨势。

以量破价,日成交量大于20~40~80日均数量线就足以证明是“场外增量资金进场”,这是【麦氏理论】量潮统计的论证,也意谓从银行板块拉高股价后,进入全面性启动的时刻,财经委下达全行业减产30%的规定后,有关产品的价格自然就会上涨,形成财产性或资产价格上扬的特征。

上周的光伏产品及钢铁价格上涨就是最大好的讯号,再到上周五房地产板块的上扬,总算稳住了房地产价格的弱化。一旦这样的氛围持续三到六个月就会构成滚雪球的扩张。这也是外资金透过香港转入内地股市最好的证明,尤其是8月1日稳定币正式推出市场,就是最好的资金效应证明。

资金来了,大量资金投入A股市场的时机来了,别再犹豫不决,要快快进场,不要等到强势拉高越过3674点才想进场。

错过第一段低位买进,下一回买进,价格偏高,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是A股市场进入全面“比价效应”,所有股票都会比价,不再有低价股啦!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