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川 (
A股市场分析解读,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核心要点和逻辑:
1. 关键信号:周一早盘巨量(第一个15分钟K线)
其放量程度与今年4月7日(导致市场暴跌)的水平相当。
但性质不同:4月7日是恐慌性抛售(止损盘涌出)后的护盘买盘介入止跌(低位承接),形成“重挫低位低量低接”,筹码换手后市场反转。
本周一的巨量则是进攻性买盘,是推动价格上涨的力量(“以量破价”)。
2. 市场格局:沪强深弱,政策护盘主导
上证指数表现强于深证成指(深成指未收复4月3日收盘位)。
沪市强势主要归因于银行板块和大盘权重股的拉动。
这种拉动被解读为政策性买盘(护盘资金) 的持续投入。分析者虽不确定资金来源(如“国家主权基金”),但强调有持续增量资金进场是关键。
3. 量能积累与趋势形成
筹码集中与稳定性: 政策性护盘的持续介入,被认为会逐步实现筹码集中,提升市场稳定性。
量能演变路径清晰:
6月24日: 小幅度增量 被解读为“投石问路”或“仙人指路/问路”,是试探性信号。
后续: 逐步增量形成“区域量”的有效修整 蓄势过程。
上周五: 再次放量 确认了前期“问路”后的蓄势有效。
周一(尤其早盘): 巨量(特别是第一个15分钟) 被视作“以量破价”的突破信号,是行情启动的最强证明。
量潮理论确认: 引用【麦氏理论】,指出日成交量连续大于20日、40日、80日均量线,是“场外增量资金进场”的明确技术证据。
4. 上涨逻辑与催化剂
护盘启动,全面扩散: 银行板块的拉升被视作起点,预期将带动全面性的板块轮动上涨(“全面性启动”)。
政策驱动涨价预期: 财经委要求全行业减产30%,被解读为将导致产品价格上涨(如已观察到的光伏、钢铁),进而推升相关企业盈利预期和资产价格(“财产性或资产价格上扬”)。
房地产企稳信号: 上周五房地产板块上涨被视为缓解行业下行压力的积极信号。
外部资金流入预期: 分析者推测外资正通过香港流入内地股市,并特别提到8月1日稳定币正式推出可能带来的显著资金效应(更多流动性进入市场)。
5. 核心结论与强烈看多呼吁
增量资金持续进场: 周一早盘巨量证明后续会有“源源不断的场外增量资金”入场,推动市场形成轮动上涨(“一轮又一轮,一圈又一圈”)。
趋势强化与滚雪球效应: 若上述氛围(政策支持、涨价、资金流入)持续36个月,可能形成正向循环,吸引更多资金入场,推动行情自我强化(“滚雪球的扩张”)。
紧迫性呼吁:
强烈建议立即进场: “别再犹豫不决,要快快进场”。
警告踏空风险: “不要等到强势拉高越过3674点才想进场”(3674点被视为一个关键阻力/心理位,突破后可能加速)。
低位不再,全面比价: 强调已错过第一段低位买入机会,下一阶段买入成本将更高。更重要的是,市场将进入“全面比价效应”阶段,所有股票都将被重新估值,“不再有低价股”,意味着整体估值中枢将上移。
分析的核心逻辑是:
周一早盘的巨量是一个标志性的、进攻性的场外增量资金入场信号,其力度堪比4月暴跌时的护盘量,但性质截然相反(推动上涨而非止跌)。这波资金源于持续的政策性护盘(主导沪市权重)以及预期中的外部流入(如稳定币效应),在供给侧改革(减产)引发涨价预期、房地产企稳等基本面因素配合下,推动市场突破前期盘整格局,开启一轮由权重启动、逐步扩散至全市场的上涨行情。分析师基于量能演变路径(问路>蓄势>启动)和量潮理论,强烈看多后市,并呼吁投资者立即行动,避免在全面比价效应和突破关键点位后追高。